摘要:在福建西部南部群山之中,一个个酷似飞碟状的建筑物掩映在崇山峻岭内。据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间谍卫星侦察拍摄图片,经美国情报界顶级专家分析后,大吃一惊,这些分布在闽粤大山之中的“导弹发射架”数目多、规模大,震惊了美国军界与...
在福建西部南部群山之中,一个个酷似飞碟状的建筑物掩映在崇山峻岭内。
据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间谍卫星侦察拍摄图片,经美国情报界顶级专家分析后,大吃一惊,这些分布在闽粤大山之中的“导弹发射架”数目多、规模大,震惊了美国军界与政界,但又束手无策。
这个数量多的惊人的“导弹发射架”悬念一直困扰着美国军界,直到······
1985年,美国特意派出情报、武器、化学、核物理、环境检测等专家专程奔赴福建南靖“旅游”。
专家们回到美国之后,写了一篇长篇报告,才解开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导弹发射架”之谜。
而这个迷的解开,却吸引了美国等西方游客前往福建西部观赏神奇的民间土楼古堡建筑。
消息一传出,很快就“出口转内销”,国内游客闻讯后蜂拥而至,土楼民居一时成为旅游的打卡点。不明就里的当地村民觉得奇怪,自己祖祖辈辈世居的“普通房屋”竟然成为旅游景点,引来这么多好奇游客的围观。
其实,用夯土方法建筑的城墙或房屋,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有了。福建人夯土建楼房技术其实是源于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人员流动大,许多技艺流失。宋元时期,中原地区汉民举家南迁,在福建西部山区居住,而山高林密的大山中,交通不便,人员流动相对较少,完好地保留着古建筑。
福建的土楼奇特之处在于,每幢土楼几乎都建成三到五层高圆形或方形围圈状大楼,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内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不等,一般是客房,圈内正中有一间为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当然,广东也有土楼,但客家人称之为“围屋”、“围村屋”、“围堡”等。
福建的土楼建筑据称最早形成于宋元时期,当时,中原地区战乱频发,一些贵族为避战乱举家南迁,携家带口财富丰盈,为防当地人抢夺,三五户人家合建楼房,抱团防备。由于人丁逐渐增多,于是,楼屋规模越建越大。
目前,保留最早的土楼建筑为位于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徐氏家族建于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年)的集庆楼。
这栋集庆楼建成后,确实给徐氏后人带来好运。
380年后的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徐氏家族建成第二栋土楼——绳庆楼;
41年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0年),徐家又续建了第三栋土楼——庚庆楼;
109年后,即1949年又建成第四栋土楼——共庆楼;
徐氏的子孙没有忘记先祖的遗训,又于1979年建成了第五栋土楼——善庆楼。
福建境内的土楼主要分布在龙岩市永定区,漳州市的南靖县、华安县、漳浦县、云霄县、诏安县。
福建的永定区属于客家语系,而漳州市下辖的县则分属于闽南语系。
当年在土楼申报世遗时,有两种不同声音。
永定区认为:应以“客家土楼”进行申报,原因在于“客家”两字带有“唯一性”、“独特性”的特点,且“客家”有外语专有名词——Hakka;
闽南区则认为:“客家”人数广东占多,且广东省境内也有土楼,福建不占优势。而闽南地区土楼数量较多,分布广,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00余座大小不同的土楼,应以“闽南土楼”申报。
争执不休,申报筹备组将矛盾上报给决策者,领导最后拍板:以“福建土楼”申报,倘若不批,再作商议。从这点可以看出领导高瞻远瞩,大格局,看得远。
结果,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46座以“福建土楼”为名的申报成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此,“福建土楼”这个名称诞生了,并成为了今天中国56处《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一员。
福建土楼主要申报的内容为:“六群四楼”,即永定区初溪、洪坑、高北、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华安县大地土楼群以及永定区的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怀远楼、和贵楼。
这些或圆或方的土楼建筑,如珍珠般地洒落在闽西南青山绿水中,宛如天成,如诗如画,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