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安土楼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也称“客家土楼”,于2008年7月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是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与木结构结合,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它们是历史上中国...
华安土楼
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也称“客家土楼”,于2008年7月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是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与木结构结合,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它们是历史上中国乃至东亚几次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华安土楼秋色
福建土楼含龙岩市永定区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漳州市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
二宜楼
二宜楼内景
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由蒋士熊建于1740年,为双环圆形土楼,分成16单元,共有213间房间。二宜楼文化内涵丰富,楼内共存有壁画226幅、593平方米,彩绘228幅、99平方米,木雕349件,楹联163副,在中国古民居中亦属罕见。其建筑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独创,构造与众不同,装饰精巧华丽,堪称“圆土楼之王”、“神州第一圆楼”。
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土楼群坐落在半坡上,由5座土楼组成,依“金、木、水、火、土”进行布局。方形土楼——步云楼属土居中,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4座圆形楼环绕其上下左右。这一精美建筑组合,构成人文与自然巧妙绝景,令人叹为观止。
河坑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镇曲江村河坑自然村,整个土楼群一次规划分批建设,在不足1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建造14座大型土楼,是福建土楼中排布最密集的土楼群落。14座土楼,从最早的朝水楼(1549—1553)到最晚的永庆楼(1967—1972)落成,建造时间跨越了423年,反映了不同年代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7座明清时期建造的方形土楼和7座近代建造的圆形土楼构成两组地上“北斗七星”星象奇观。
初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
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呈现出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其中的集庆楼建于明永乐17年(1419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是客家土楼中年代最久远的土圆楼之一,结构十分独特,楼里有72部楼梯,一户一梯。
洪坑土楼群
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距县城45公里。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建造土楼。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客家土楼以及林氏宗祠、寺庙、学堂等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园完美结合、融为一体。其中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于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振成楼
振成楼内景
振成楼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俗称八卦楼,由林鸿超兄弟等人于 1912年建造,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振成楼按八卦观念结构建造,卦与卦之间设防火墙,每卦与内层一楼采用北方四合院格式。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1995年,振成楼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轰动。
承启楼
承启楼位于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经3代,阅时半个世纪。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住着60余户,400余人。诗云:“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客家方圆
土楼节庆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同时揉进了人文因素,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教化育人的楹联匾额、壁画彩绘与私塾学堂,激荡着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
土楼雾韵
一江春水映土楼
福建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
(东南广播公司记者 黄月慧/文 连珍珍、陈德政、姜杰、沈志坚、吴国群、曲利明、何国辉、吴朝虹、张永辉、林建德、李永安、薛彦云、黄亮忠、吴飞龙/图 部分图片由华安县旅游局、南靖县宣传部供图 编辑:陈伟)